本文目录导读:
静脉给药技术操作规范
1、操作前准备
(1)核对医嘱:仔细核对医嘱,确保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正确无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核对患者信息: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床号、住院号等信息,确认无误。
(3)准备药物和器材:根据医嘱准备相应药物,检查药物有效期,核对药物剂量,同时准备注射器、针头、无菌手套、消毒棉签、无菌纱布等器材。
2、操作步骤
(1)洗手消毒:操作者洗手并穿戴无菌手套。
(2)选择静脉: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静脉,如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踝部静脉等。
(3)消毒:用碘伏消毒剂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大于穿刺点周围2-3厘米。
(4)穿刺:以20-30度角进针,见回血后调整针头方向,确保针头在静脉内。
(5)注射药物:将药物注入静脉,注射速度宜慢,防止药物外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6)固定针头:注射完毕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用胶布固定针头。
(7)操作后处理:拔针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按压片刻,确保无出血。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流程
1、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穿刺技术,减少穿刺次数。
(2)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免在关节、弯曲部位穿刺。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4)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处理。
2、并发症及处理流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药物外渗: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注射,局部给予冷敷,减轻肿胀。
(2)感染:发现穿刺部位红肿、疼痛,伴有分泌物,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
(3)空气栓塞: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面色苍白等症状,立即停止注射,给予高流量吸氧,进行心脏按压,必要时进行体外循环。
(4)血栓形成: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如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及时给予抗凝治疗。
(5)过敏反应:发现患者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停止注射,给予抗过敏治疗。
静脉给药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护士应熟练掌握静脉给药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