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我国于2021年6月10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迈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定义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定义,即“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2、明确个人信息处理原则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处理个人信息,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篡改等风险。
3、规范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传输、删除等环节
(1)收集: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个人信息,应当明确告知收集的目的、方式、范围等,并取得个人同意。
(2)使用:个人信息处理者使用个人信息,应当符合收集时的目的、范围、方式等,不得过度使用。
(3)存储:个人信息处理者存储个人信息,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存储安全,防止泄露、损毁、篡改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传输:个人信息处理者在传输个人信息时,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传输安全,防止泄露、损毁、篡改等。
(5)删除: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在个人信息达到存储期限或者个人请求删除时,及时删除个人信息。
4、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责任,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对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保障个人信息主体权益
《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个人信息主体以下权益:
(1)知情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了解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处理目的、方式、范围等。
(2)选择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拒绝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更正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更正其个人信息。
(4)删除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删除其个人信息。
(5)查询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查询其个人信息处理情况。
6、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主体可以向个人信息处理者投诉、举报其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鼓励个人信息主体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个人信息保护法》,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标签: #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条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