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输液故障及其排除全解析:保障输液安全与顺畅》
溶液不滴
(一)针头滑出血管外
1、表现
- 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疼痛。
2、排除方法
- 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这是因为一旦针头滑出血管外,继续在此处输液不仅无法将药物输入血管内发挥作用,还会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
(二)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1、表现
- 液体滴入不畅或不滴,局部无肿胀、疼痛。
2、排除方法
- 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将针头稍微转动一下方向或者将患者手臂的弯曲程度进行调整,使针头斜面不再紧贴血管壁,从而恢复正常输液。
(三)针头阻塞
1、表现
- 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端的输液管,感觉有阻力,且无回血。
2、排除方法
- 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因为针头阻塞后,试图通过冲洗等方式疏通可能会将阻塞物冲入血管内,造成不良后果,所以直接更换针头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四)压力过低
1、表现
- 输液瓶位置过低或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时,溶液不滴或滴速缓慢。
2、排除方法
- 适当抬高输液瓶或放低患者肢体,输液瓶应高于患者心脏水平30 - 50cm,以保证足够的压力促使液体顺利滴入血管。
(五)静脉痉挛
1、表现
- 滴液不畅,但有回血,局部无肿胀、疼痛。
2、排除方法
- 可在穿刺部位上方热敷,热敷能够使血管扩张,缓解静脉痉挛,可以使用温热的湿毛巾或者专门的热敷袋,温度控制在50 - 60℃左右,每次热敷15 - 20分钟。
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1、表现
- 茂菲滴管内液体充满,看不到滴管内的滴速情况,且可能影响液体正常流入血管。
2、排除方法
- 如果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可先夹紧滴管上端的输液管,然后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体降至所需高度时,再关闭调节孔,松开上端输液管,如果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则可将输液瓶从输液架上取下,倾斜瓶身,使瓶内针头露出液面,待滴管内液体缓缓流下至所需高度时,再将输液瓶挂回输液架上继续输液。
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
1、表现
- 茂菲滴管内液体过少,可能导致空气进入输液管。
2、排除方法
- 先夹紧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然后挤压滴管,使滴管内液面上升至所需高度,再松开下端输液管。
输液过程中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1、表现
- 在没有人为操作的情况下,滴管内液面逐渐降低。
2、排除方法
- 应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衔接是否松动、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如果是衔接松动,将其重新连接紧密;如果是滴管漏气或有裂隙,则需要更换新的茂菲滴管。
在临床输液操作中,护士需要熟练掌握这些输液故障的排除方法,能够及时解决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必要的担忧,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在排除故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输液设备也在逐渐普及,例如智能输液泵等,这些设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输液故障的发生,但对于基本的输液故障排除知识仍然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