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政务数据管理规定:构建高效、规范、安全的政务数据管理体系》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政务数据已成为政府决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务数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政务数据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安全风险高等,为了加强政务数据管理,提高政务数据的利用效率和价值,保障政务数据的安全,制定本政务数据管理规定。
政务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政务数据是指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采集、加工、使用和存储的各类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行政事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社会治理数据等。
(二)分类
1、按照数据来源,可分为内部生成数据(如政府部门内部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外部采集数据(如从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处采集的数据)。
2、按照数据性质,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如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如XML、JSON格式的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档、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
政务数据标准规范
(一)数据元标准
1、明确数据元的定义、标识符、名称、数据类型、值域等属性,确保不同部门对同一数据元的理解和使用一致,对于“公民身份证号码”这一数据元,规定其数据类型为字符型,长度为18位,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编码。
2、建立数据元目录,对政务数据中常用的数据元进行分类和整理,方便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二)数据格式标准
1、对于结构化数据,规定统一的数据库表结构和数据存储格式,如采用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规范化设计原则,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对于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制定相应的格式规范,如对于文档类数据,规定统一的文件格式(如PDF、DOCX等);对于图像数据,规定统一的图像分辨率、编码格式等。
(三)数据编码标准
1、建立政务数据编码体系,对各类政务数据进行统一编码,便于数据的识别、分类和管理,对行政区划数据进行编码,按照国家行政区划代码标准进行编码,确保不同部门在使用行政区划数据时的一致性。
2、编码应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政务数据的不断增长和变化。
政务数据的采集
(一)合法性原则
1、政务数据的采集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数据采集的目的、范围和方式,不得采集法律法规禁止采集的数据,如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如个人医疗健康数据、金融账户信息等),除非得到数据主体的明确授权。
2、对于从外部采集的数据,应签订数据采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数据来源的合法性。
(二)准确性原则
1、采集的数据应准确反映客观事实,建立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机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审核和校验,对于通过表单采集的数据,设置必填项、数据格式验证等功能,确保采集的数据符合要求。
2、定期对数据采集设备和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完整性原则
1、确保采集的数据完整,不遗漏重要信息,对于多源数据采集,应进行数据整合和关联,形成完整的政务数据视图。
2、建立数据采集日志,记录数据采集的过程和结果,以便对数据采集的完整性进行追溯和审计。
政务数据的存储
(一)存储安全
1、政务数据应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存储设备和环境中,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对存储的政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解密和访问数据。
2、建立数据存储安全管理制度,对存储设备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人员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
(二)存储管理
1、按照数据的分类和重要性,合理规划数据存储结构和存储策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和可扩展性,对于高频访问的数据,采用高速存储设备进行存储;对于历史数据,采用分级存储的方式,降低存储成本。
2、定期对存储的数据进行清理和归档,删除无用数据,对重要数据进行长期保存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可用性。
政务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一)共享原则
1、遵循“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的理念,推动政务数据在政府部门之间的共享,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法律法规禁止共享的数据外,其他政务数据应尽可能共享。
2、建立政务数据共享目录,明确可共享的数据资源及其共享条件、共享方式等,方便政府部门查询和使用。
(二)交换机制
1、建立安全、高效的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应遵循统一的标准和协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对数据交换过程进行监控和审计,记录数据交换的时间、内容、来源和去向等信息,保障数据交换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政务数据的质量控制
(一)数据质量评估
1、建立政务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等方面对政务数据质量进行评估,通过数据比对、抽样检查等方式,评估数据的准确性;通过检查数据的必填项是否完整,评估数据的完整性。
2、定期开展政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形成数据质量评估报告,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二)数据质量改进
1、根据数据质量评估结果,制定数据质量改进计划,针对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数据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加强数据采集环节的审核和校验;对于数据完整性不足的问题,完善数据采集流程。
2、建立数据质量监督机制,对数据质量改进工作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数据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政务数据的安全管理
(一)安全策略
1、制定政务数据安全策略,明确数据安全的目标、原则和措施,安全策略应涵盖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从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到销毁等各个环节。
2、定期对安全策略进行评估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和业务需求。
(二)安全技术保障
1、采用多种安全技术手段保障政务数据的安全,如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在政务数据网络入口处设置防火墙,防止外部网络攻击;对重要政务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和存储,防止数据泄露。
2、建立安全技术监控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威胁,保障政务数据的安全运行。
(三)安全人员管理
1、加强对政务数据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
2、建立安全人员考核和奖惩机制,激励安全管理人员做好数据安全工作。
政务数据的应用与开发
(一)应用场景
1、政务数据可应用于政府决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在政府决策方面,通过对经济数据、社会数据等的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公共服务方面,利用政务数据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如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
2、鼓励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合作,共同开发政务数据的应用,拓展政务数据的应用场景和价值。
(二)应用开发规范
1、在政务数据应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数据安全规定,不得侵犯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
2、建立政务数据应用开发审核机制,对应用开发项目的合法性、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核,确保应用开发的质量和效果。
政务数据的监督与审计
(一)监督机制
1、建立政务数据管理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监督主体包括上级政府部门、专门的监督机构等,监督对象为政务数据的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监督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应用等各个环节。
2、加强对政务数据管理的日常监督,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政务数据管理中的问题。
(二)审计制度
1、建立政务数据审计制度,对政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可由内部审计部门或委托专业的审计机构进行。
2、审计结果应作为政务数据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存在问题的部门进行问责和整改。
十一、结语
政务数据管理规定的实施对于提高政务数据的管理水平、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各政府部门应严格遵守本规定,加强政务数据管理,充分发挥政务数据的价值,为建设数字政府、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变化,政务数据管理规定也应不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