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策略全解析》
一、输液港概述
输液港是一种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主要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和静脉导管系统组成,它为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血管通路,如肿瘤患者的化疗、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
二、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感染
局部感染
- 表现:注射座周围皮肤红肿、压痛、有渗液,皮温可能升高,这可能是由于皮肤消毒不严格、患者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在夏季,患者出汗较多,如果没有及时清洁注射座周围皮肤,细菌容易滋生。
- 处理:首先要加强局部护理,用碘伏等消毒剂严格消毒周围皮肤,清除渗液,如果感染较轻,可以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根据感染情况,可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待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如果形成脓肿,则需要切开引流。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有时伴有白细胞升高,这可能是由于导管内细菌定植并繁殖,细菌进入血液循环所致。
- 处理:应立即抽血培养,同时拔除输液港导管,将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在等待培养结果期间,可以先使用广谱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
2、导管堵塞
血栓性堵塞
- 表现:输液速度减慢甚至无法输液,回抽无回血,这可能是由于血液在导管内凝固形成血栓,其原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如肿瘤患者本身处于高凝状态)、封管不当(如封管液量不足、封管液浓度不合适)等。
- 处理:可以尝试用尿激酶溶栓,将尿激酶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注入导管内,保留一定时间后回抽,如果溶栓成功,回抽可见回血,输液通畅,对于反复堵塞或溶栓无效的情况,可能需要拔除导管。
非血栓性堵塞
- 表现:同样表现为输液不畅,但可能是由于药物沉淀、脂质沉积等原因造成,某些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如果与其他药物混合不当或冲管不及时,可能在导管内形成沉淀。
- 处理:对于药物沉淀,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冲洗,如对于碱性药物沉淀,可以用酸性溶液冲洗;对于脂质沉积,可以用70%乙醇溶液冲洗导管。
3、导管移位或脱出
导管移位
-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输液不畅、局部疼痛或不适,导管可能移位到同侧颈内静脉、无名静脉等,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剧烈活动、外力牵拉等原因导致。
- 处理:通过胸部X线或血管造影确定导管位置,如果移位不严重,可以在X线引导下尝试调整导管位置,如果移位严重或无法调整,则需要拔除导管重新植入。
导管脱出
- 表现:注射座周围皮肤可见导管部分或全部脱出,这会导致输液通路中断,增加感染风险。
- 处理:如果脱出部分较短,可以在严格消毒后尝试将导管重新送入血管,但这种操作有一定风险,如果脱出较长或存在污染可能,则应立即拔除导管,并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重新植入。
4、注射座相关并发症
注射座翻转
- 表现:注射座在皮下发生翻转,导致穿刺困难,这可能是由于注射座固定不牢、患者皮下组织松弛等原因造成。
- 处理:通过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确定注射座翻转情况,轻度翻转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尝试穿刺;如果翻转严重,可能需要手术调整注射座位置。
注射座破损
- 表现:注射座表面有破损,可能导致内部结构暴露,增加感染风险,这可能是由于外力撞击、长期反复穿刺等原因引起。
- 处理:如果破损较轻,可以密切观察,加强局部护理,避免感染,如果破损严重,则需要更换注射座。
5、皮肤问题
皮肤过敏
- 表现:注射座周围皮肤出现红斑、瘙痒,可能是对贴膜、消毒剂或导管材料过敏。
- 处理:首先要确定过敏原,更换贴膜种类或消毒剂,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如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软膏),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
皮肤破溃
- 表现:注射座周围皮肤出现破损、溃疡,可能是由于长期受压、局部感染等原因导致。
- 处理: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继续受压,对于有感染的破溃,按照感染伤口处理原则进行清创、消毒和抗感染治疗,如果破溃长期不愈合,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输液港的使用情况。
6、输液港相关性血栓形成
- 表现:除了导管堵塞的表现外,患者可能出现受累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这是由于血栓形成于输液港周围血管或导管内,影响了血液回流。
- 处理:确诊后可以采用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要评估患者继续使用输液港的风险,如果血栓严重且抗凝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拔除输液港。
输液港虽然为长期输液患者提供了方便、安全的血管通路,但医护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其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以提高输液港的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患者及家属也需要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输液港的维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