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影像数据采集过程包括,遥感影像数据采集过程

欧气 1 0

《遥感影像数据采集:从传感器到可用数据的完整流程》

一、遥感数据采集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遥感影像数据采集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大面积、快速、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众多领域,在资源勘查方面,可以通过遥感影像分析矿产资源的分布;在环境监测中,能及时发现森林砍伐、水体污染等现象。

二、传感器的选择与搭载平台

遥感影像数据采集过程包括,遥感影像数据采集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传感器类型

1、光学传感器

- 光学传感器是最常见的一类,如多光谱传感器,它能够获取多个波段的反射光信息,陆地卫星(Landsat)的多光谱传感器可以获取蓝、绿、红和近红外等多个波段的数据,不同波段对不同地物有不同的反射特征,比如植被在近红外波段有高反射率,水体在蓝绿波段反射率相对较高。

- 高光谱传感器则可以获取更精细的光谱信息,其波段宽度很窄,能识别地物更细微的光谱差异,可用于精确的地物分类和识别,如区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2、微波传感器

- 微波传感器不受天气条件(如云、雨)的影响,能够穿透云层获取地表信息,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典型的微波传感器,它通过发射和接收微波信号,根据信号的延迟和相位变化来生成影像,SAR在海洋监测、地形测绘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如监测海洋表面的波浪高度、绘制高山地区的地形图等。

(二)搭载平台

1、卫星平台

- 卫星是最广泛使用的遥感平台,低地球轨道(LEO)卫星距离地球较近,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但覆盖周期相对较短,WorldView系列卫星,其分辨率可达米级甚至亚米级,可用于城市规划中的详细建筑物分析等。

- 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位于距离地球约36000千米的高度,虽然分辨率相对较低,但可以对地球表面的特定区域进行连续观测,适用于气象监测等需要实时数据的应用。

2、航空平台

- 航空遥感使用飞机作为搭载平台,它具有灵活性高的特点,可以根据需求在特定区域进行飞行采集数据,航空遥感能够获取比卫星更高分辨率的影像,常用于小区域的详细调查,如考古遗址的探测、局部环境的详细评估等。

三、数据采集的前期准备

(一)任务规划

1、确定采集区域

- 根据应用需求确定需要采集影像数据的区域,如果是监测某条河流的污染情况,就要明确河流及其周边的缓冲区范围,在确定区域时,要考虑地理坐标范围、地形地貌等因素。

2、设定采集时间

遥感影像数据采集过程包括,遥感影像数据采集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对于光学传感器,采集时间要考虑太阳光照条件,避免在阴影过多的时段采集,以保证地物有足够的反射光被传感器接收,在高纬度地区的冬季,太阳高度角低,可能会导致大面积阴影,影响影像质量,对于某些动态监测任务,如监测农作物生长,要选择合适的生长周期内的时间点进行采集。

3、确定传感器参数

- 根据采集区域和任务目标确定传感器的波段、分辨率、视场角等参数,如果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可能需要选择包含对植被和土壤有明显区分能力的波段组合的传感器,并且根据需要的分类精度确定合适的分辨率。

(二)地面控制点的布设

1、控制点的选择原则

- 地面控制点(GCPs)是用于校正遥感影像几何变形的已知坐标点,控制点应均匀分布在采集区域内,并且要选择在影像上容易识别的地物上,如道路交叉点、标志性建筑物角点等,这些点的坐标可以通过GPS等测量手段精确获取。

2、控制点的数量要求

- 采集区域越大,需要的控制点数量越多,对于小区域,可能十几个控制点就可以满足精度要求,但对于大面积的区域,可能需要上百个控制点才能保证影像校正后的几何精度。

四、数据采集过程

(一)卫星或航空平台飞行

1、卫星轨道运行

- 卫星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在经过采集区域上空时,传感器开始工作,卫星的轨道是经过精确计算和设计的,以确保能够覆盖全球或特定的区域,在运行过程中,卫星要保持稳定的姿态,以保证传感器获取的影像质量。

2、航空飞行

- 航空平台按照预先规划的航线飞行,在飞行过程中,要考虑气象条件,如避免强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影响飞行安全和数据采集质量,飞机的飞行高度、速度等参数要严格按照任务要求控制,以确保获取的影像具有合适的分辨率和重叠度。

(二)传感器数据获取

1、光学传感器数据获取

- 光学传感器在卫星或飞机飞行过程中,通过光学镜头接收来自地表的反射光,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经过模数转换,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这些数字信号包含了地物的光谱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存储起来。

遥感影像数据采集过程包括,遥感影像数据采集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微波传感器数据获取

- 微波传感器发射微波信号,然后接收地表反射回来的微波信号,通过分析信号的幅度、相位等特性,生成反映地表特性的影像数据,微波传感器的数据获取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工作。

五、数据采集后的初步处理与质量评估

(一)初步处理

1、辐射校正

- 由于传感器本身的特性以及大气等因素的影响,获取的影像数据存在辐射误差,辐射校正的目的是消除这些误差,使得影像的灰度值能够准确反映地物的反射或辐射特性,辐射校正包括传感器校正和大气校正,传感器校正主要是针对传感器自身的响应不均匀等问题进行修正;大气校正则是消除大气对光传播的散射和吸收等影响。

2、几何校正

- 几何校正利用地面控制点将采集到的影像从原始的像平面坐标转换到实际的地理坐标系统,在几何校正过程中,要建立影像坐标与地理坐标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插值等方法对影像进行重采样,以得到几何位置准确的影像。

(二)质量评估

1、影像质量指标

- 评估影像的分辨率、清晰度、对比度等质量指标,分辨率包括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等,它决定了影像能够分辨地物细节的能力,清晰度反映了影像边缘和细节的锐利程度,对比度则影响地物之间的区分度。

2、几何精度评估

- 通过比较校正后的影像与已知地理信息的符合程度来评估几何精度,可以计算控制点的残差,残差越小,说明几何校正的精度越高,如果几何精度不满足要求,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校正或者增加控制点数量重新采集数据。

遥感影像数据采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的精心策划和操作,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准确无误,才能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和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标签: #数据采集 #采集过程 #影像数据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