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管护多元化管理:创新模式与实践成果》
一、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三分建、七分管”,管护工作在高标准农田的长期效益发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元化管理模式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中逐渐兴起,这一模式整合了多方资源和力量,为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高标准农田管护多元化管理的主体构成
(一)政府主导
1、政策制定与引导
各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高标准农田管护的目标、标准和要求,在一些地区,政府出台了农田基础设施维护补贴政策,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管护工作。
2、资金投入与监管
政府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中承担着重要的资金投入责任,将财政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维修和更新;建立严格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农民参与
1、农户自主管护
农户作为高标准农田的直接使用者,对农田的情况最为熟悉,在一些地区,通过宣传教育和激励措施,引导农户自觉对自家农田的小型水利设施、田埂等进行日常维护,以村为单位开展“最美农田管护户”评选活动,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农户的管护积极性。
2、农民合作组织管护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组织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组织可以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对较大规模的农田区域进行统一管护,合作社可以组织社员对农田的灌溉系统进行集中检修,降低管护成本。
(三)社会力量介入
1、企业参与
部分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一些农业企业为了保障自身的原料供应基地,会投资对高标准农田进行基础设施升级和维护,粮食加工企业与高标准农田所在区域签订合作协议,负责农田的部分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以换取稳定的优质原料供应。
2、社会组织协作
一些非政府组织(NGO)和志愿者团体也积极参与到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中来,他们可以开展技术培训、宣传环保理念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和管护意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多元化管理模式下的管护措施与创新实践
(一)智能化管护技术的应用
1、物联网监测
通过在高标准农田中安装物联网设备,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状况、灌溉用水等信息,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管护措施,如精准灌溉、施肥等,提高管护效率。
2、无人机巡查
利用无人机对高标准农田进行定期巡查,能够快速发现农田基础设施的损坏情况,如灌溉渠道的渗漏、道路的破损等,与传统的人工巡查相比,无人机巡查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安排维修。
(二)管护服务外包模式
在一些地区,尝试将高标准农田管护中的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大型水利设施的维护、农业机械设备的保养等,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公司,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公司的技术和设备优势,提高管护质量。
(三)建立管护绩效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设定
从农田基础设施完好率、粮食产量提升幅度、土壤肥力保持情况等多个维度设定评价指标,全面评估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效果。
2、评价结果应用
将评价结果与管护资金分配、奖励措施挂钩,对于管护绩效优秀的主体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奖励,对绩效差的主体进行督促整改。
四、高标准农田管护多元化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挑战
1、主体协调困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不同管护主体之间存在利益诉求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协调不畅的情况,政府注重整体规划和公共利益,而企业可能更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
2、资金来源不稳定
尽管有政府的投入,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管护资金需求也在增加,单纯依靠政府财政难以满足需求,社会资金的投入稳定性不足。
3、技术推广难度大
一些先进的管护技术和设备在推广过程中面临农民接受程度低、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二)对策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通过建立定期的沟通会议、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不同管护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各方利益。
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除了政府和企业投入外,积极探索发行专项债券、吸引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管护资金来源,建立管护资金的长效增长机制。
3、加强技术培训与示范
针对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建立技术示范基地,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先进技术的优势,提高技术推广的效果。
五、结论
高标准农田管护的多元化管理模式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政府、农民、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结合智能化管护技术、服务外包等创新措施,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只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就能够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水平和质量,实现高标准农田的长期稳定运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