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谢希仁第八版)第四章答案解析与知识拓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第四章内容概述
计算机网络原理谢希仁第八版的第四章主要聚焦于网络层的相关知识,网络层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负责将分组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主要功能包括路由选择、分组转发等。
二、路由算法相关内容及答案分析
1、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 静态路由是由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的路由信息,其优点在于配置简单直接,适用于网络拓扑结构相对稳定的小型网络,在一个只有几台设备且网络连接很少发生变化的办公室局域网中,可以使用静态路由,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需要管理员手动修改路由配置,这在大型复杂网络中几乎是不可行的。
- 动态路由则是通过路由协议自动学习和更新路由信息,动态路由协议如RIP(路由信息协议)、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等,RIP基于距离矢量算法,它通过周期性地向相邻路由器发送包含自身路由表信息的报文来更新路由信息,RIP的优点是简单、易于实现,但是它存在收敛慢、可扩展性较差等问题,在一个大型网络中,RIP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所有路由器的路由表收敛到一致状态。
- OSPF基于链路状态算法,每个路由器都会构建一个包含整个网络链路状态信息的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每个路由器可以独立计算出到达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OSPF的优点是收敛速度快、支持分层结构、可扩展性强,适用于大型企业网络或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网络。
2、路由选择算法的度量标准
- 度量标准是路由选择算法用来确定最佳路径的依据,常见的度量标准包括跳数、带宽、延迟、负载、可靠性等。
- 跳数是指分组从源端到目的端经过的路由器个数,在RIP协议中,主要采用跳数作为度量标准,它认为跳数最少的路径就是最佳路径,这种度量标准可能存在局限性,因为它没有考虑到链路的带宽、延迟等其他因素。
- 带宽是指链路的数据传输能力,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带宽较大的链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在多媒体数据传输时,高带宽链路可以更好地满足视频流、音频流的传输需求。
- 延迟是指分组在链路中传输所花费的时间,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在线游戏、视频会议等,选择延迟较小的路径非常重要。
- 负载是指链路或路由器的繁忙程度,考虑负载可以避免将流量集中在某些繁忙的链路或路由器上,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均衡利用。
- 可靠性是指链路或路由器出现故障的概率,选择可靠性高的链路可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三、IP协议相关内容及答案要点
1、IP地址
- IP地址是网络层中用于标识网络中的主机或路由器的标识符,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两种版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IPv4地址是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采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法,192.168.1.1,IPv4地址空间有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面临着地址枯竭的问题。
- IPv6地址是128位的二进制数,采用冒号十六进制表示法,IPv6具有巨大的地址空间,可以满足未来互联网不断增长的设备连接需求,IPv6还在安全性、移动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
2、IP数据报的格式
- IP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首部包含了版本、首部长度、服务类型、总长度、标识、标志、片偏移、生存时间、协议、首部检验和、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等字段。
- 版本字段用于标识IP协议的版本,目前主要有IPv4和IPv6,首部长度字段表示IP首部的长度,以4字节为单位,服务类型字段用于指定数据报的服务质量要求,总长度字段表示IP数据报的总长度,包括首部和数据部分,标识、标志和片偏移字段用于处理IP数据报的分片和重组,生存时间字段用于防止IP数据报在网络中无限循环,协议字段标识数据报携带的数据是使用哪种协议(如TCP、UDP等),首部检验和字段用于检测IP首部在传输过程中的错误,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标识数据报的发送方和接收方。
3、IP数据报的转发
- 当路由器收到一个IP数据报时,它会根据数据报的目的IP地址查找自己的路由表,以确定将数据报转发到哪一个接口,如果路由表中有匹配的表项,路由器就会将数据报转发到相应的接口,如果没有匹配的表项,路由器可能会采取默认路由转发或者丢弃数据报(根据路由器的配置)。
四、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
1、子网划分的概念
- 子网划分是将一个大的IP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子网的过程,通过子网划分,可以提高IP地址的利用率,便于网络管理和安全控制。
2、子网掩码的作用
- 子网掩码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它与IP地址进行逻辑与运算,可以得到网络地址,子网掩码用于确定IP地址中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对于一个C类IP地址192.168.1.0,如果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92,那么可以划分出4个子网,每个子网可以容纳62台主机。
3、子网划分的计算
- 在进行子网划分计算时,需要根据所需的子网数量和每个子网中的主机数量来确定子网掩码,如果需要划分8个子网,对于一个C类IP地址,原来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要划分8个子网,需要从主机位借用3位(因为2^3 = 8),那么新的子网掩码就是255.255.255.224,还需要计算每个子网的网络地址、广播地址和可用主机地址范围等。
五、无分类编址CIDR(Classless Inter - Domain Routing)
1、CIDR的基本概念
- CIDR摒弃了传统的A类、B类、C类等有类IP地址的划分方式,采用无类的地址表示方法,它使用斜线记法,例如192.168.1.0/24,表示前24位为网络前缀,后面的8位为主机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CIDR的优点
- CIDR可以更有效地分配IP地址,减少路由表中的表项数量,通过汇总路由,多个连续的IP地址块可以被表示为一个单一的路由表项,提高了路由效率,特别是在大规模的互联网环境中。
3、CIDR的路由查找
- 在采用CIDR的网络中,路由器进行路由查找时,需要根据最长前缀匹配原则,即当收到一个IP数据报时,路由器会在路由表中查找与目的IP地址具有最长匹配网络前缀的表项,然后按照该表项进行转发。
六、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1、NAT的产生背景
- 由于IPv4地址资源的匮乏,NAT技术应运而生,NAT允许一个组织内部的多个主机共享一个或少数几个合法的外部IP地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
2、NAT的工作原理
- NAT设备(通常是路由器)维护一个转换表,当内部主机向外部网络发送IP数据报时,NAT设备会将内部主机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一个合法的外部IP地址,并记录下这个转换关系,当外部网络的响应数据报返回时,NAT设备根据转换表将目的IP地址转换回内部主机的私有IP地址。
3、NAT的类型
- 静态NAT是将内部网络中的每个主机都映射到一个固定的外部IP地址上,动态NAT则是从一个外部IP地址池中动态地为内部主机分配外部IP地址,还有一种是端口地址转换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它可以使多个内部主机共享一个外部IP地址,通过不同的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内部主机的连接。
4、NAT的优缺点
- NAT的优点是节省了IPv4地址资源,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隐藏了内部网络的拓扑结构),NAT也存在一些缺点,它破坏了端到端的网络模型,可能会对一些需要真实IP地址的应用(如IPsec VPN等)造成影响,并且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特别是在进行网络故障诊断时。
七、总结
计算机网络原理谢希仁第八版第四章涵盖了网络层的众多关键知识,从路由算法到IP协议,从子网划分到网络地址转换等,这些知识是构建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在实际的网络工程中,需要根据网络的规模、需求、安全性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路由算法、IP地址分配方案以及网络地址转换方式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层的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如IPv6的逐步推广应用,将对未来的网络架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网络层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网络的其他层次,如传输层、应用层等,从而构建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体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