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使用风险:大数据隐私保护生命周期模型下的审视》
在大数据隐私保护生命周期模型的框架下,大数据使用环节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风险。
一、数据泄露风险
1、技术漏洞导致的泄露
- 在大数据使用过程中,技术基础设施的漏洞可能成为数据泄露的源头,当企业使用大规模的数据存储系统和分析工具时,如果这些系统存在软件漏洞,黑客可能会利用这些漏洞入侵数据库,像一些旧版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能存在身份验证不严格的问题,使得未经授权的用户能够获取大数据资源,一旦这些包含大量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被窃取,如用户的身份信息、消费习惯、健康数据等,就会对个人隐私造成严重侵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加密技术不完善也会带来风险,在不同部门或者不同企业之间共享大数据时,如果传输通道没有采用足够强大的加密算法,数据就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一些企业在将客户数据从本地服务器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时,若采用的是简单的加密方式或者根本没有加密,那么这些数据就如同在网络上“裸奔”,极易被恶意攻击者获取。
2、内部人员违规操作引发的泄露
- 企业内部员工的违规行为是数据泄露的一个重要因素,员工可能出于经济利益或者恶意报复等目的,故意泄露大数据中的隐私信息,数据管理员可能会将包含用户隐私的大数据出售给竞争对手或者不法分子,即使没有恶意,员工的疏忽也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在进行数据共享或者数据分析时,员工可能误将包含敏感信息的数据发送给错误的对象,或者在处理数据后没有及时清理临时存储中的数据,从而留下数据泄露的隐患。
二、数据滥用风险
1、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滥用
- 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可能会滥用大数据中的隐私信息,一些电商企业可能会过度分析用户的购买历史和浏览行为,以便向用户推送大量不相关或者干扰性的广告,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商业营销的目的,但过度的精准营销可能侵犯用户的隐私,企业可能会将用户数据与第三方广告商共享,而这些第三方广告商的使用目的和数据保护措施可能并不明确,从而导致用户数据被滥用的风险增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金融机构在使用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时,如果滥用客户的个人信息,如将客户的社交数据、消费数据等过度用于信用评估,可能会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不准确的判断,同时也侵犯了客户的隐私,这种滥用行为可能导致客户在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2、社会管理中的滥用隐患
- 在社会管理领域,大数据的使用也存在滥用风险,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公共安全管理、城市规划等工作时,如果没有严格的隐私保护制度和规范的使用流程,可能会滥用公民的个人信息,在公共安全监控中,如果对收集到的公民出行数据、社交关系数据等进行过度分析和不合理的使用,可能会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虽然目的可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但如果缺乏有效的隐私保护,就容易引发公众对政府权力滥用的担忧。
三、数据再识别风险
1、匿名化数据的再识别
- 在大数据使用中,很多企业和组织会对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试图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实现数据的价值,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即使是经过匿名化处理的数据也存在再识别的风险,通过对多个数据集的关联分析,攻击者可能能够重新识别出匿名化数据背后的个体,如果将医疗数据中的匿名化健康信息与其他公开的社交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进行关联分析,就有可能识别出特定患者的身份,从而侵犯患者的隐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数据聚合产生的再识别风险
- 当大量的数据被聚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时,原本看似分散、难以识别个人身份的数据可能会因为数据的聚集效应而产生再识别风险,在对城市交通流量数据进行分析时,如果将不同时间段、不同路段的交通数据进行深度聚合,并且与其他数据源(如附近停车场的车辆登记信息、周边商业区域的消费数据等)进行关联,就有可能识别出特定车辆所有者的出行模式和生活习惯等隐私信息。
在大数据隐私保护生命周期模型中,大数据使用环节面临着数据泄露、滥用和再识别等多方面的风险,为了有效保护大数据中的隐私信息,需要从技术、管理、法律等多个层面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确保大数据在合法、合规、安全的前提下被合理使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