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期末复习:计算题要点解析与实例演练》
一、数据挖掘中的计算问题概述
在数据挖掘期末考试中,计算题是检验学生对数据挖掘算法原理、数据处理以及模型评估等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这些计算题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数据预处理中的数值计算、关联规则挖掘的支持度和置信度计算、分类算法中的概率计算以及聚类算法中的距离计算等。
二、数据预处理相关计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数据标准化计算
- 在数据挖掘中,常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特征之间量纲的影响,对于一组数据特征\(X = \{x_1,x_2,\cdots,x_n\}\),采用Z - score标准化方法,其计算公式为\(z_i=\frac{x_i - \overline{x}}{\sigma}\),(\overline{x}\)是数据的均值,\(\sigma\)是数据的标准差。
- 计算均值\(\overline{x}=\frac{1}{n}\sum_{i = 1}^{n}x_i\),标准差\(\sigma=\sqrt{\frac{1}{n}\sum_{i = 1}^{n}(x_i-\overline{x})^2}\),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将数据转化为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数据,便于后续的算法处理。
2、缺失值处理中的计算
- 当数据中存在缺失值时,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均值填充、中位数填充等,对于一个包含缺失值的数值型特征列,若采用均值填充,首先要计算该列非缺失值的均值,假设该列数据为\(y = \{y_1,y_2,\cdots,y_m\}\)(其中包含部分缺失值),非缺失值集合为\(y'=\{y_{i_1},y_{i_2},\cdots,y_{i_k}\}\),则均值\(\overline{y}=\frac{1}{k}\sum_{j = 1}^{k}y_{i_j}\),然后将缺失值用\(\overline{y}\)进行填充。
三、关联规则挖掘计算
1、支持度计算
- 设事务数据库\(D\)中有\(n\)个事务,项集\(X\)在\(D\)中出现的次数为\(m\),则项集\(X\)的支持度\(support(X)=\frac{m}{n}\),在一个包含100个购物事务的数据库中,同时购买面包和牛奶的事务有30个,那么项集\(\{面包,牛奶\}\)的支持度\(support(\{面包,牛奶\})=\frac{30}{100} = 0.3\)。
2、置信度计算
- 对于关联规则\(X\rightarrow Y\),置信度\(confidence(X\rightarrow Y)=\frac{support(X\cup Y)}{support(X)}\),继续以上面的例子,如果购买面包的事务有50个,那么关联规则\(\{面包\}\rightarrow\{牛奶\}\)的置信度\(confidence(\{面包\}\rightarrow\{牛奶\})=\frac{support(\{面包,牛奶\})}{support(\{面包\})}=\frac{0.3}{0.5}=0.6\)。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分类算法中的计算
1、朴素贝叶斯分类中的概率计算
- 在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中,需要计算类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假设我们有类别\(C=\{c_1,c_2,\cdots,c_k\}\)和特征\(X = \{x_1,x_2,\cdots,x_n\}\)。
- 类先验概率\(P(c_i)=\frac{\vert D_{c_i}\vert}{\vert D\vert}\),(\vert D_{c_i}\vert\)是属于类别\(c_i\)的训练样本数量,\(\vert D\vert\)是总的训练样本数量。
- 条件概率\(P(x_j\vert c_i)=\frac{\vert D_{c_i,x_j}\vert}{\vert D_{c_i}\vert}\),(\vert D_{c_i,x_j}\vert\)是属于类别\(c_i\)且具有特征\(x_j\)的训练样本数量。
- 对于一个新的样本\(X=(x_1,x_2,\cdots,x_n)\),其属于类别\(c_i\)的后验概率\(P(c_i\vert X)=\frac{P(c_i)\prod_{j = 1}^{n}P(x_j\vert c_i)}{\sum_{k = 1}^{k}P(c_k)\prod_{j = 1}^{n}P(x_j\vert c_k)}\),通过计算后验概率,将样本分类到后验概率最大的类别中。
2、决策树中的信息增益计算
- 设数据集\(D\),类别属性有\(m\)个不同的值,\(D_i\)表示\(D\)中属于第\(i\)类的子集,则数据集\(D\)的熵\(Ent(D)=-\sum_{i = 1}^{m}p_i\log_2p_i\),(p_i=\frac{\vert D_i\vert}{\vert D\vert}\)。
- 对于一个特征\(A\),其可能取值为\(\{a_1,a_2,\cdots,a_n\}\),\(D_j\)是\(D\)中在特征\(A\)上取值为\(a_j\)的子集,则特征\(A\)对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Gain(D,A)=Ent(D)-\sum_{j = 1}^{n}\frac{\vert D_j\vert}{\vert D\vert}Ent(D_j)\),在构建决策树时,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分裂节点。
五、聚类算法中的计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欧几里得距离计算(以K - 均值聚类为例)
- 在K - 均值聚类算法中,常用欧几里得距离来衡量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对于两个数据点\(x=(x_1,x_2,\cdots,x_n)\)和\(y=(y_1,y_2,\cdots,y_n)\),它们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d(x,y)=\sqrt{\sum_{i = 1}^{n}(x_i - y_i)^2}\)。
- 在聚类过程中,首先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c_1,c_2,\cdots,c_K\}\),然后对于每个数据点\(x\),计算它到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d(x,c_j)\),\(j = 1,2,\cdots,K\),将数据点\(x\)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属的类中。
2、聚类评估指标计算(轮廓系数)
- 轮廓系数是一种常用的聚类评估指标,对于一个数据点\(i\),设\(a(i)\)为它到所属聚类内其他数据点的平均距离,\(b(i)\)为它到其他聚类中数据点的最小平均距离,则数据点\(i\)的轮廓系数\(s(i)=\frac{b(i)-a(i)}{\max\{a(i),b(i)\}}\)。
- 整个数据集的轮廓系数\(S=\frac{1}{n}\sum_{i = 1}^{n}s(i)\),(n\)是数据点的总数,轮廓系数的值在\([ - 1,1]\)之间,值越接近1表示聚类效果越好。
六、总结
数据挖掘期末考试中的计算题涵盖了从数据预处理到模型构建和评估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这些计算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在实际的数据挖掘项目中准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结果评估,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每个计算概念的理解,多做练习题,熟练掌握各种公式的应用条件和计算步骤,要能够将不同的计算内容联系起来,例如在一个完整的数据挖掘项目流程中,如何综合运用数据预处理、关联规则挖掘、分类或聚类算法中的计算知识,从而构建出高效、准确的数据挖掘模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