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本文将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构建与隐私权保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构建
1、法律渊源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构建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法律则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制度进行了规定,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则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措施进行了细化。
2、法律体系框架
(1)宪法层面: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一规定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宪法依据。
(2)法律层面:我国《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也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规定。
(3)行政法规层面:如《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条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
(4)部门规章层面:如《个人信息保护管理规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
(5)地方性法规层面:如《上海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广州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隐私权保障
1、隐私权的概念与内涵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个人信息不受他人非法获取、使用、泄露、篡改、销毁等侵害的权利,隐私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性和不可分割性。
2、隐私权的法律保障
(1)法律原则: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①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②知情同意原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
③最小化原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
④安全保护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2)隐私权的具体法律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①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毁损。
③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更正、删除其个人信息;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侵害其个人信息。
④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监督。
⑤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构建与隐私权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新的挑战,今后,我国应继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个人信息处理者也应加强自律,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共同营造良好的个人信息保护环境。
标签: #隐私保护法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