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国家、企业和社会的重要资产,为了保障数据安全,我国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该法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了全面规定,明确了数据处理活动的范围、原则和责任,本文将从《数据安全法》的视角出发,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详细解析。
数据处理活动的定义
《数据安全法》第三条规定:“数据处理活动,是指对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活动。”这一定义明确了数据处理活动的范围,包括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
数据处理活动的原则
《数据安全法》第四条规定:“数据处理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正当、必要;(二)最小化原则;(三)安全可控原则;(四)分业监管原则;(五)国际合作原则。”这些原则为数据处理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数据处理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侵犯个人和组织的数据权益。
2、最小化原则:在满足数据处理目的的前提下,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的数据应当尽量减少。
3、安全可控原则:数据处理活动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4、分业监管原则:针对不同行业的数据处理活动,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管。
5、国际合作原则:在数据处理活动中,应当尊重国际惯例,加强国际合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活动的起点是数据收集,收集数据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侵犯个人和组织的数据权益。
2、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指将收集到的数据存储在物理介质或虚拟介质上,存储数据时,应当确保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
3、数据使用:数据使用是指对存储的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加工等操作,使用数据时,应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不得用于非法目的。
4、数据加工:数据加工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使其满足特定需求,加工数据时,应当遵循最小化原则,不得过度加工。
5、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指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传输数据时,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6、数据提供:数据提供是指将数据提供给他人使用,提供数据时,应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不得泄露他人隐私。
7、数据公开:数据公开是指将数据向社会公众公开,公开数据时,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数据处理活动的责任
《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数据处理活动的责任主体,包括数据处理者、数据处理者和数据处理者所在的组织,数据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数据处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对数据处理活动承担相应责任。
《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了全面规定,旨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数据处理活动中,各方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数据安全。
标签: #数据安全法定义的数据处理活动有哪些
评论列表